国家体育总局日前发布2024年全国体育场地统计调查数据。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全国共有体育场地484.17万个,体育场地面积42.3亿平方米,全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3.0平方米。全民健身及体育产业领域专家认为,数量更多、距离百姓更近的体育场地设施将为体育强国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更加丰富的运动项目场地也折射出人们日益多元的健身需求,以及背后广阔的产业发展空间。
近年来,随着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围绕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标准,我国体育场地设施数量逐年攀升。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印发《“十四五”时期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以上的发展目标。截至2022年底,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就达到2.62平方米,提前达成了“十四五”规划目标。相较于1995年底第四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时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0.65平方米,这一数据在29年的时间里增长了近四倍,达到现在的3.0平方米。如今,全国仅健身步道数量就达到17.18万个,40.76万公里的总长度能够绕赤道10圈。
“以前我们经常说要打造15分钟健身圈,这个目标体现的就是缩短百姓去健身所要花费的时间成本。社区里越来越多的体育场地,让居民参与运动更加便利,时间成本大大九游体育降低带来的是健身积极性的极大提升。”王雪莉说,“从乡村体育的角度来说,村委会拥有的体育场地面积增加,体现的是体育场地设施城乡均衡发展方面的进步,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体育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九游体育作用。”
在王兵看来,居委会和村委会拥有的体育场地的面积占整体三分之一以上,主要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基层治理效能凸显,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向社区、乡村末梢有效渗透,基层自治组织成为体育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的关键载体。二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向基层下沉,体育场地设施日趋身边化,群众就近健身需求得到逐步满足。三是体育场地设施城乡协同发展,逐步推动城乡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均等化。
2024年全国体育场地统计调查数据显示,按项目划分,在基础大项场地方面,全国田径场地达20.93万个,游泳场地共有3.97万个。球类运动方面,全国共有场地303.62万个,其中足、篮、排“三大球”场地150.42万个,占49.54%;乒乓球和羽毛球场地139.54万个,占45.96%;其他球类运动场地13.66万个,占4.50%。此外,全国有冰雪运动场地2678个,其中滑冰场地1764个,滑雪场地914个。
首都体育学院教授冯国有表示,我国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呈现出从城市到农村,从传统到多样化、从量扩大到质提升的发展规律。这样的体育场地设施结构一方面与我国全民健身大众化的、传统的体育项目需求相匹配,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新兴体育项目的需求,尤其是北京冬奥会后,百姓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情持续高涨,这样的热情也加快了冰雪场地设施建设的速度。
原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卢元镇表示,目前的体育场地基本可以满足群众需求,但光有场地是不够的,还要有科学健身指导,有配套设施服务,以服务群众健身需求为出发点,切实提升体育场地服务质量。冯国有建议说,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应充分考虑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在体育设施开发和安装方面满足适老化的需求。王雪莉则表示,目前体育场地的智能化和标准化方面还需加强,场地的运营效率提升、运维和监管到位仍是未来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王兵表示,目前我国体育场地设施仍存在总量与结构性矛盾并存、场馆“重建设轻运营”、部分设施使用率低、市场化造血能力弱等不足。从未来发展来看,一是要强化科学规划,重点补足群众健身“家门口”设施短板。二是要推动智慧化升级,依托数字化提升场馆运营效率。三是完善多元投入机制,激活社会资本活力。四是细化标准体系,按运动项目需求优化专业场馆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