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激发爱国热情、凝聚人民力量、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场所。青少年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但目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还存在管理机制不健全、展陈方式固化等问题。
建议:一、“建”“管”并重,激发基地活力。建立规范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权责划分,确保各个部门职责清晰、管理有序。完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考核评价机制、动态管理机制,定期对基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成效进行评估反馈。建立健全基地人才培养、使用、激励、交流机制,提升基地的服务和运营水平。建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网上展馆,实现线上线下共建融合,通过微展览、微课堂、微视频等传播载体,让爱国主义教育“走入千家万户”,提升对公众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二、创新展陈方式,丰富教育内容。坚持守正创新,在引导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坚持正确历史观、党史观,严把政治关、史实关的基础上,鼓励基地创新活动形式和传播方式,如应用AR、VR及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打造互动式、体验式、情景式场景,使青少年在参观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爱国主义精神。充分挖掘档案史料、历史实物等所蕴含的深厚历史价值和思想文化内涵,规范解说、生动讲述红色故事,提升爱国主义教育效果。
三、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社会教育功能。支持鼓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发挥特色,研发适合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课程,支持鼓励学校到基地开展现场教学,邀请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结合基地教育资源向青少年讲述亲身经历,弘扬爱国传统,让基地真正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学习中心。鼓励区域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合作打造青少年红色文化研学之旅,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红色旅游深度结合。支持基地联合高校、社科院所、党史研究和档案等部门或单位,深入开展红色文化研究,为基地的教育内容提供学术支撑。
当前,非遗传承助力民间中医资源的认知与传播不足、民间中医特色优势作用未能有效发挥,建议
一、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研究手段,充分借鉴吸纳现代医学临床诊断方法与群体化研究成果,阐明中医诊疗技术的现代科学内涵。
三、结合各地区的中医药特点开展挖掘传承。由政府部门研究出台支持中医药技术方法保护和利用的管理办法或实施细则,加大力度保护濒危非遗民间中医资源项目,进一步推动各地特色民间中医资源积极申报非遗项目。
一、加强顶层设计,完善保障机制,成立多部门参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传播工作领导机构,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传播工作实施方案。
二、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传播的技术支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传播的法律保护,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传播的资金投入。
三、发挥多元主体作用,建立完整的文化传播体系。支持国家级非遗项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非遗工坊等设施场所以及民间力量参与国际传播活动。
全国政协委员田静:以“非遗进校园”为抓手 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以“非遗进校园”为抓手,深入推进非遗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深度融合,正当其时。建议
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探索建立国家统编教材为基础、地方教材(读本)为支撑、省州(市)县三级地方教学素材库为补充的教材库。
二、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梳理出适合在学校进行传承推广的课程体系。
三、探索创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师资培训模式。探索打造家校社文化传承场域。
四、搭建工作平台,构建从政府到非遗主管部门、从学校到社会的一体化传承模式。
视频直播平台网络文艺发展过程中,暴露了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建议
一、加强“文艺两新”的艺德艺风与专业素养建设,开设“文艺两新”正能量生产传播培训班,让网络文艺服务大众、担负新的文化使命的意识在学员中入脑入心。
二、建立网络文艺作品评优展示机制,征集网络文艺优秀作品,从思想性、艺术性、传播力等多个维度,定期开展评比、展示、宣传。
三、明确网络平台主体责任,主要网络视频直播平台加强对所属“文艺两新”的服务,如职称评定、各级文艺家协会会员推荐、各类文艺评奖活动参评作品的推荐等服务。
当前,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深刻影响社会生产生活各个领域。建议抓住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浪潮,大力开展网络文艺主题实践活动
一、着力提升网络文艺主题实践活动品牌影响力。积极支持已有品牌性网络文艺主题实践活动持续深入开展,同时根据各自实际创建更多网络文艺主题实践活动品牌。
二、积极扩大网络文艺主题实践活动参与规模。广泛动员、组织各文艺门类知名文艺家参与网络文艺主题实践活动,充分发挥文艺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的重要作用,发挥文艺工作者“灵魂的工程师”的独特优势。
一、加强规范管理和平台审核,把好内容导向关,加强相关培训,提升MCN等制作机构的业务能力。
二、相关部门或行业协会可将微短剧创意、剧本进行汇聚、展示,搭建网络交流、交易的公益平台。
三、设立相关奖项,由专家组成评审组,确立相关评判标准,设置细分奖项,激励优秀影视短视频创作。
五、加强现实题材网络微短剧创作,聚焦社会议题,探求人文核心价值,创作生产小成本、大情怀、正能量的短剧。
经相关数据测算,2025年我国冰雪体育产业规模预计占全国体育产业总产值的1/5。虽然“后冬奥时代”的我国冰雪体育产业发展基础扎实,但仍有极大潜力待开发。建议
一、大力推进冰雪装备制造业发展,加强原创性技术和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加大对冰雪运动器材装备制造业政策扶持力度,培育冰雪装备特色产业园区。
目前,户外运动受到各地滨海水域、湖泊等地方相关规定、保护法规的限制,在资源整合开发、相关产业深度融合方面还有一些短板。建议
一、加强协同领导,因地制宜打造户外运动产业规划和合理健全的政策法规,避免“一刀切”现象。
二、加大政策支持,鼓励市场化运营。将户外运动产业发展成效作为全民健身活力城市指数的重要评价指标,积极培育多元经营主体按营收比例固定投入生态保护建设。
三、建立对户外运动产品质量监测及日常监督制度,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强户外运动赛事活动安全监管。
为推动我国山地户外运动高质量发展,构建山地户外运动安全体系,建议
一、强化政策引导,完善安全监督。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将山地户外运动发展纳入体育领域安全生产工作全局考虑。
二、加强培训教育,防范化解风险。定期开展山地户外运动领域风险排查和隐患治理工作,形成风险清单,制定解决措施,有效防范并降低山地户外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加强多部门联动,完善山地户外应急救援体系,强化山地户外运动参与人群保险意识,完善山地户外运动专项保险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