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记者 唐晓玮 穆丹 通讯员 钱丽 钟正菊 报道:“三、二、一,走!”5月13日,在房县第二中学的操场上,一节别开生面的体育与心理融合课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学生在奔跑跳跃中挥洒汗水,在潜移默化中锤炼意志、塑造品格。这堂打破学科壁垒的创新课程,以“体心融合”为突破口,将体育的活力与心理教育的温度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五育并举、以体强心”的育人新路径。
“过去体育课教技能,现在更教心法。”该校体育教研组组长任然然道出这场教育变革的核心。
学校敏锐捕捉学生成长的双重需求强健体魄与健康心理缺一不可。针对传统教学方式中体育课聚焦竞技成绩,心理教育局限于课堂说教等各自为战的情况,学校创新提出以“体”为媒,将抗挫力、合作意识、目标管理等心理素养培养融入每项运动中:长跑赛道变为“毅力训练场”,篮球场化身“沟通实验室”,跳绳则是挑战自我的“心理马拉松”。
这一转变背后,是教育理念的深层革新。“体育不应只是身体的竞技场,更应成为心灵的成长营。”该校负责人表示,学校鼓励教师开展跨学科教研,由体育教师与心理辅导团队共同设计课程,让每个运动项目都承载明确的心理教育目标。
拔河比赛前,学生先经过团队讨论制定战术;个人跳绳训练时,教师引导学生设定阶梯式目标体育课的“筋骨”里,悄然注入了心理教育的“灵魂”。
“制定战术时,我们争论不休,但达成共识的那一刻,我们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团队。”高二学生任志杰回忆拔河比赛时仍难掩兴奋。在该校的体育课堂上,这样的场景已成常态。
篮球场上,教师专门设置“人数不均”的对抗赛,倒逼学生思考如何以弱胜强;趣味运动会中,“盲人方阵”“信任背摔”等心理拓展游戏让欢声笑语与深度思考交织。
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渗透随处可见:长跑至最后一圈时,教师带领学生高喊积极口号;跳绳计数时用“我能再跳10个”替代“我累了”。这种“运动即心育”的模式,让抽象的心理概念变得可触可感。
此外,学校还打造多元社团矩阵传统武术社锤炼学生意志品质,轮滑社挑战学生胆量,心理剧社演绎学生成长故事。社团活动与心理辅导联动,专业教师全程跟进,确保学生“身动”的同时“心动”。
“以前跳绳完成30个就气喘吁吁,现在能连跳200个!更重要的是,我相信自己能做得更好。”高一女生小雨的转变,是融合教育成效的缩影。数据显示,该校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较三年前提升23%,县级体育赛事获奖数量翻番。更令人欣慰的是,90%的学生表示“面对困难更从容”,85%的家长反馈孩子“主动沟通意愿增强”。
该校心理教师钱丽分享了一个案例:一名曾因学业压力自闭的学生,在篮球社团找到归属感。“他在场上学会传球配合,在场下开始主动找老师谈心。”类似的改变不断发生。心理剧表演中,学生将校园生活编成剧本,用戏剧化解焦虑;绘画墙上,一幅幅学生在阳光下奔跑的画面格外醒目。该校一名学生在周记里写道:“体育课教会我,即使逆风也要向着光奔跑。”
体心融合的“破窗效应”,正催生更多教育创新。语文课堂引入演讲擂台赛,数学课开展小组解题竞技,美术课用色彩表达情绪各学科纷纷主动挖掘教学中的心育元素。该校班主任李老师感慨:“原来解数学题也能培养学生抗挫力解不出题时,学生不再摔笔,而是互相鼓励再试一种方法。”
学校将融合教育延伸至家庭与社会。通过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学生家长参与“心理拓展运动会”;联合社区举行“亲子心理定向越野”,打破代际沟通壁垒。该校一名学生家长在活动后留言:“和孩子一起完成任务,才发现他比我想象的更坚韧。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每个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节奏。”该校校长描绘未来蓝图:学校计划开发“体心融合”校本课程体系,建立学生身心成长档案,利用智能手环监测运动与心理状态关联,与高校心理学专家合作,提升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
如今,房县第二中学的教育创新实践已入选区域教育改革典型案例,吸引多所兄弟学校前来交流经验。学生们在操场上奔跑的身影、社团里自信的笑脸,共同为新时代教育创新实践注入蓬勃生命力。